Site Loader
Suite 605, 99 Bathurst St, Sydney
Suite 605, 99 Bathurst St, Sydney

近几年来,澳洲留学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就选择带到澳洲学习,甚至很多人移民澳洲的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子女能够得到国外的教育。

但是许多国内家长也认为,澳洲教育就是在天天玩。甚至有华人妈妈还在抱怨:这么简单的教育,都把我们的孩子带傻了!

01 澳洲学生的日常考核

全家移民到墨尔本生活的小5,儿子虾米6岁半入读墨尔本东区的一家公立小学。入学半年来,从没听他说过有“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更没有“期末考试”之前的“模拟测验”和集中复习了。

学期末,学校为孩子们做的玩具开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展览,比学科测验要重视得多。

那怎么判断孩子有没有掌握老师教案上的知识呢?这边的学校依靠的是用“随堂检测”和老师的日常记录。这些日常的评估,老师都不会逐个给出分数,更不会排名。老师会把每个孩子随堂检测的表现,细致记录,写在每半年递交给家长的“学生评估报告”上。

6月底,虾米刚上了半年课,收到了第一份“学生评估报告”。这份评估报告是一份8页长的PDF文件,分为三个部分:如何阅读孩子的学业报告、主要学科评估表格、各科老师评语及学科考核。主要学科评估表格,直观展示孩子在综合能力、英语、数学和科技等四项考核内容上,是否达到维州公立教育对各年级学生的要求:

这四项考核内容之下,又做了三项到四项的细分。黄色区域表示该年级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黑色圆点代表孩子能达到的水平。 达到基准水平获评级C,超过基准水平半年到一年获评级B,超过基准水平一年半以上或评级A。有家长认为,“C级看起来很不友好啊……”相对而言,私立学校一眼望去很多A,显得更鼓励人。在这张大表格后面,跟着8个学科的老师评语和单科评估报告。老师先写清楚这个学科这个学期的教学要点是什么,而你家孩子的学业表现如何。在这里,能看出老师对孩子日常学习的详细记录,比如这份英语评语:

“Ryan在写一篇描写短文时写‘蜘蛛’,他能用到一些关于颜色、形状、质地和数量的词语,比如黑色的、椭圆形的、柔软的、八条腿……在写一篇阐述观点的文章时写‘能不能带宠物回学校’,他能提出两个较强的观点‘宠物会制造混乱’、‘宠物会制造噪音’。”其他学科的评估报告,既有能反映学生水平的表格,也有老师的评语,比如这份体育学科报告:

带班老师除了会给出英语、数学和科学三个学科的详细记录,还会就学生的整体表现给出综合评价,简练到位地点出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

从这份评估报告中,孩子个体的学业被记录得很详细,但是不会看到他在班级里的排名大概到多少。和这份评估报告一起发送到家长邮箱的,还有一份特别说明,叮嘱家长,“要看到孩子的努力,不要因为暂时没达到你的预期而责备他们”

在澳洲,老师从不吝啬对孩子的赞美与肯定,这种教育方式让许多不自信孩子一步步融入进了这个陌生的环境。无论做什么,做的好坏,老师都会说上一句:“Good Job” “Well done”

澳洲中小学教育到底好不好?来看看这组数据就知道了。据澳洲驻北京大使馆内部统计显示,近六年,来自中国的小留学生(高中及以下)从3,012人增加到超过12,000人,占澳洲中国留学生总数的比例从18%上升到37%。

02 中澳教育差异到底在哪?

家庭教育

我们中国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但遗憾的是我们把教育片面化,狭隘化了,功利化了。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文化课,考试成绩,学术排名上了,我们觉得分数是评判教育好坏的唯一指标,考试分数高就万事大吉了。

孩子成长的过程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度过的,所以,家庭教育,父母的影响无疑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做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的人生留下巨大的烙印。

在我们的文化里,听父母的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孩子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氛围里很快都会被磨灭,这是对孩子个性的抹杀。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唯唯诺诺,长大后谈什么自信呢?我们也决容不得孩子和自己意见不合时的坚持,更见不得孩子的执拗,可殊不知这背后是为人父母的专政和家庭民主的缺失。

可澳洲的家长,习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意识,让他们凡事不要立即赞同,要自己动脑筋想想。澳洲孩子受到的鼓励是各抒己见,独立思考,家长基本不会干预,追求真实、创意、想象力等等,而不是一味地填鸭教育。

澳洲人总会千方百计的,有意无意的找到孩子的好处。哪怕极微小的优点,也要把它点亮发光,可我们中国人父母,却与生俱来具有挑剔的天赋。印象君从小最怕的,就是爸妈嘴里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你瞧某某某比你懂事多了!”“你瞧某某某这次又考班级前五名了!”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永远不是最好,而且,即便你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最好,中国的父母还是会指出远方还有一个“更好”。

社会教育

我们常说,社会是个大熔炉,是块试金石。纵然家庭,学校教育一切如常,如果这个社会出现病态,对于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也会带来潜移默化的致命影响。社会教育非常宽泛,当孩子走出家庭的任一瞬间,她(他)就面临着社会给他(她)的教育和影响。

澳洲人从不吝惜在公众场合给陌生人微笑,鼓励,帮助和宽容,我们总能在人和人目光相对的那一个微笑瞬间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温暖,世界不再冷冰冰。

户外活动

澳洲基础教育对户外活动很重视,可澳洲的教育大纲不会制定各项体育运动的考核标准,只会明确规定每天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不能少于一个小时。学校旁边一般都是社区公园,大片的草坪供孩子们游戏。学校又有各种球类供孩子借用,完全能满足孩子撒欢的要求。只要不是极端恶劣的天气,孩子们就会被“赶出”教学楼,去外面玩儿,风雨无阻。

在国内时,下雨天老师不让孩子出去玩儿、怕淋雨感冒。就算不是下雨天,偏巧身体最好的体育老师却总是“生病”,体育课又变成了语数外。温室内长大的孩子,和澳洲这些“天然防水的”,风雨里长大的孩子,不同的地方在于,一个脸上写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另一个脸上总是挂着阳光般的笑容。

尊重带来平等和独特

为什么人口更少的澳洲反而会出现那么多新奇的创造和设计,各方面尝试也让人眼花缭乱?只有在澳洲生活之后才会明白,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尊重会让它自由释放。

“什么都不教的学校”还着重引导孩子们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澳洲,厨师、司机、护工、园丁和大学教授没有明显的社会等级的差别。有些蓝领工作的收入比白领高得多。

人们私心内即使对种族、宗教、职业、性别等有不同程度的歧视,也绝对不能公开表达,因为深知这是不对的。平权意识也是学校引导的重点之一。在澳洲长大的孩子特别“野”,他们可以毫不顾忌的脱了鞋光着脚在公园玩耍,在泥塘里打滚儿也不在话下。在澳洲长大的孩子特别“狂”,他们敢于挑战权威,不会一味听从家长和老师的话,甚至连总理都敢抗议。

在澳洲长大的孩子,他们也许不富有,他们也许不是我们眼中的“优秀”。但是他们善良、快乐、懂礼貌、守规则、讲道理、有主见、热心。孩子光会考试远远不够,那些人生所需要的东西才是教育最应该教会孩子们的财富。遗憾的是,这些却被中国的教育,被我们一再忽略,而这些,恰恰才是澳洲教育的真相。

Post Author: Chen, Sandy